北宋时期涌现出许多文学巨匠,其中欧阳修和曾巩尤为突出。欧阳修在北宋文学史上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,被誉为开创一代新文风的领军人物,极大地推动了文学的发展进程。毫无疑问,曾巩同样才华横溢,能与欧阳修一同被列入“唐宋八大家”,足以彰显其非凡的文学成就。
然而,曾巩在科举道路上的经历却颇为坎坷,屡次参加考试但频频失利,虽然如此,他仍然坚持不懈,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,终于在一次考试中成功中举。当年和他一同中举的还有他的妹夫以及另外五位才俊,堪称一门同榜,极为难得。
那么,曾巩如此有才华,却为何屡次未能通过科考?这其中又隐藏着怎样的深层原因呢?其实,曾巩最终能中举,与欧阳修的支持和影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。
展开剩余86%曾巩出身于儒学世家,家族根基深厚,祖父和父亲都是北宋的名臣,这为他营造了优越的学习环境。加之他天资聪颖,记忆力过人,从小就展现出卓越的学习能力。幼时读书时,经常能脱口吟诵诗句,深得周围人的赞赏,甚至被称为“神童”。因此,曾巩的祖父和父亲对他寄予厚望,格外重视他的成长。
曾巩与兄长曾晔一起读书,两人皆展现出卓越的才华。12岁时,曾巩首次尝试写作《六论》,文笔气势非凡,令人惊艳。到他20岁时,曾巩的名声已远扬四方,成为文坛备受关注的新星。
在众人眼中,曾巩是一位出色的大才子,无论是未来的科举考试还是其他方面,人们都对他的前途充满期待,坚信他必定能够学有所成,取得优异的成绩。
18岁时,曾巩随父亲进京,他凭借优秀的文章结交了许多好友,其中就包括后来声名显赫的王安石。与此同时,他还与杜衍、范仲淹等名士保持书信往来,这使他在文坛上的人脉与声望不断扩大,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然而,现实却并非一帆风顺。曾巩虽然擅长策论,但对时文却不甚擅长。第一次科考失利后,他不得不重新筹备下一次考试。与此同时,家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。
早在1034年,曾巩的父亲曾易被派往信州玉山担任知县,至今已任职两年多。在此期间,曾易治理地方井井有条,取得了显著的政绩,赢得了朝廷的认可,因此迎来了升迁机会。北宋当时规定知县的升迁主要依赖于知州的考核与推荐,且知州态度极为关键。
当时信州知州钱仙芝负责考核工作。考察曾易后,钱仙芝在没有侍从的情况下,暗示曾易若想升迁便需给他好处。曾易心领神会,却故作不知,回应说:“属下愚钝,不明知州意旨。”钱仙芝对此勃然大怒,知晓曾易明白其意却故意回避,无奈愤然离去。
此后,钱仙芝心生怨恨,决意暗中对曾易不利。两个月后,监察御史张综谊以“贪污受贿”名义将曾易逮捕,这正是钱仙芝的报复手段。曾易因此官途尽毁,家道由此开始衰落。
1041年,家境败落的曾巩带着希望来到京城,进入太学读书,准备翌年的科考。那时正是他父亲被罢官后的第五年。曾巩渴望通过科举重振家族声望,与兄长曾晔一同赴考。谁料兄弟俩皆名落孙山,令人颇为沮丧。
曾巩自幼被誉为“神童”,能出口成章,竟在科举中屡次失利。究其原因,正是当时文风流行矫揉造作的西昆体及晦涩难懂的太学体,与曾氏兄弟坚持的儒家汉唐传统风格格格不入。两人不迎合时风,因而未能中举。
失意之后,兄弟俩不仅面临家族生计的压力,还遭受世人的轻视。随着祖母和父亲相继去世,曾家经济陷入困境。所幸,刘沆、范仲淹等友人慷慨相助,范仲淹当时已是一方重臣,为曾巩提供了极大支持。
在外界资助下,曾巩小心经营家业,仅购置少量田产,带领弟弟和妹夫耕种自给自足,同时坚持读书学习。因生活压力,他推迟终身大事,直到32岁才成婚。婚后,家庭状况有所改善,有妻子的支持使他能够安心读书。兄弟几人还借用邻居后院建起书房,潜心学问。
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,家境逐步好转。曾巩与弟弟、妹夫组成六人考团,再次进京备战科举。此时,考试主考官换成了欧阳修,欧阳修与其他考官共同推动文风改革,不再青睐辞藻华丽却空洞难懂的太学体,而是提倡文章通顺流畅、一语中的。
这次改革极大地契合了曾巩的文风。1057年,曾巩与弟弟、妹夫等六人全部中举,曾家一门同榜六进士,成为家族荣耀和文学史上的佳话。
可以说,曾巩这匹“千里马”终于遇到了他的“伯乐”——欧阳修。若非欧阳修欣赏他的文风,或许他还要经历更多次失败。科举成败除了才华外,也与考官的偏好息息相关。迎合考官喜好,加上自身实力,方能高中。
但风格不合,便难免落榜,曾巩多次落第亦反映了这一点。然而,他内心坚守自己的文风,持之以恒,最终获得成功。
曾巩虽早年名声鹊起,仕途却多坎坷。幸得欧阳修及其他友人的支持,再加上自身实力,终于顺利中进士,并激励兄弟一同奋进,成就了“家门同榜六进士”的佳绩,成为家族的骄傲。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配资资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