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中美在吉隆坡的谈判,谈了两天,一结束,美国财长贝森特就迫不及待地出来放话,说那要命的100%关税不加了,还说中方要回头买美国大豆。消息一出,大豆期货立马涨了3%,好像一切都雨过天晴了。但事情真有这么简单吗?这背后到底是谁更急,谁的筹码更多?
这场发生在10月25日到26日的磋商,气氛可一点都不轻松。中方副总理何立峰带队,美方则是财长贝森特和贸易代表贾米森·格里尔。商务部副部长李成钢后来跟记者坦言,美方立场强硬,讨论过程相当紧张。这哪是握手言和,分明是双方在悬崖边上的一次极限拉扯。
豆农的胜利还是特朗普的算盘
要看懂美国的算盘,就得看看他们的后院。特朗普总统的票仓——美国中西部的农民们,今年快愁坏了。中国9月份几乎没买美国大豆,全都跑去巴西和阿根廷买了。这下可好,美国农民仓库里的大豆堆积如山,压力直接传导到了种植端。这些豆农可是特朗普的重要选民基础,选票压力摆在眼前,不能不急。
所以贝森特高调宣布“放弃加征100%关税”,听起来是巨大让步,其实呢?早在今年4月,美方就已经把部分中国商品的关税从34%提到了84%,这次所谓的“放弃”,不过是暂停了继续升级的脚步,现有的高关税可一分没少。用一个暂停键,换来中方恢复采购大豆的承诺,这笔账对特朗普来说,怎么算都划算,至少能暂时安抚住农业州的舆论。
稀土在手中国不慌
反观中方,这次谈判桌上显得更有底气。为什么?因为手里攥着两张王牌。第一张,就是稀土。中国在全球稀土加工领域近乎垄断,这是高科技产业的命脉。中方早前就放出话,计划从11月起加强对稀土出口的管制。这张牌一亮,美国就坐不住了。
第二张牌,是大豆的替代供应链。中国早就不是非美国大豆不可了。今年巴西大豆喜获丰收,阿根廷也能提供大量货源,南美供应链已经相当成熟。所以,恢复采购美国大豆,对中方来说更多是释放善意的姿态,而不是迫不得已的选择。正如李成钢所说,双方是“各有关注”,美方急着卖大豆、要稀土,中方则盯着美方取消那些不合理的贸易限制。
桌子底下的真正交易
这次吉隆坡谈判,与其说是解决了问题,不如说是把双方的分歧摆到了台面上,并且具体化了。不再是空泛地谈“分歧”,而是具体到了船舶收费、芬太尼执法合作这些实实在在的摩擦点。美方想用“不加税”换中方在稀土和大豆上让步,中方则坚持,要谈可以,但取消不合理的限制和扩大贸易规模必须同步走。
双方最终达成的,用贝森特的话说,是一个“非常实质性的框架”。说白了,就是一份初步共识。中方同意推迟一年的稀土管制并重新审查,同时恢复采购大豆;美方则把100%关税这个选项“有效拿下桌”。但这还不是最终协议,双方都强调,成果需要经过各自国家的“内部审批程序”,这才是关键。这个程序可不是走过场,意味着变数依然存在。
结语
说到底,这次谈判是“压力下的理性让步”。美国顶不住农业州的选票压力,中方也需要一个稳定的外部经贸环境。双方在试探过对方的底线后,都退了一小步,避免了最坏的情况发生。这次的关税休战将持续到11月10号,为接下来特朗普和习近平在韩国APEC峰会上的会晤铺平了道路。那场会晤,才是真正决定未来走向的关键。大豆订单虽然能解美国的燃眉之急,但中美之间在科技、产业政策上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,远不是几船大豆就能填平的。这场大国博弈,好戏还在后头。
股票配资资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