齐鲁晚报·齐鲁壹点 连宁燕
近年来,威海市发展改革委牢固树立大抓经济的鲜明导向,通过规划引领、政策支持、载体培育等措施,服务业发展质效不断提升。
强化规划引领。把规划作为统筹发展的重要手段,牵头编制实施威海市“十四五”规划纲要、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,为服务业发展擘画路线图、制定任务书,切实增强发展的系统性、协调性。按照规划部署,实施消费提质扩容、对外开放提升、营商环境优化等行动计划,加速推动科技服务、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发展,精品旅游、现代商贸等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提升,服务业发展保持稳中向好、进中提质态势。“十四五”以来,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.5%。尤其今年以来,服务业发展提速快进,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.4%,居全省第1位。
强化涉企服务。开展企业大走访,与行业主管部门、各区市同向发力,建立“市—区市—镇办”三级联系服务企业工作网络,对限上批零住餐、规上服务业等重点企业全面走访,针对企业发展存在的难点堵点问题,主动协调会商,帮助纾困解难,全力稳定企业经营。围绕助力企业发展,加强惠企政策宣传和业务指导,帮助企业争取国家、省服务业政策资金,同步出台市级配套政策,支持各类服务业市场主体发展壮大。近年来,共有300余家企业获得发改领域服务业资金支持,进一步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和动力。
强化“两业”融合。聚焦拓展产业发展空间,积极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,引导制造业企业向服务型制造延伸,以“制造+服务”“产品+服务”实现差异化竞争,加快向价值链高端攀升。近年来,累计争创省级以上“两业”融合试点单位15家,连续6年保持全省第1位,试点涵盖我市新一代信息技术、专用汽车、纺织服装、轮胎等优势行业。其中,成山集团、天润工业(002283)获评国家级“两业”融合试点企业,典型经验多次被国家部委和主流媒体全国推广。
强化产业集聚。坚持空间集中、产业集聚、资源集合、服务集成,依托城区、园区、镇域等特色资源集中、主业突出的区域,加快现代商贸、跨境电商、文化旅游等产业集聚集群发展,先后争取环翠区、综保区、好运角旅游度假区等9个区域获评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,吸引同类型企业抱团入驻,释放集聚区“磁场效应”“集聚效应”。截至目前,累计入驻企业1.4万家,吸纳就业26.2万人,成为区域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。
强化项目建设。始终将项目作为推动发展的硬支撑,每年筛选储备100个以上投资规模大、示范带动强的服务业好项目,定期跟进调度、加快建设。年内,共计谋划储备总投资1524.1亿元的271个服务业项目,纳入省市县三级重点项目库统一管理,实施靠上服务,加强要素保障,推动至海港湾城市综合体、迪尚纺织服装数字化平台等一批优质项目竣工投产,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。
下一步,威海市发展改革委将继续强化部门和区市的协同联动,持续开展好政策落实、升规纳统、项目建设等工作,保持好服务业发展全省领先优势。
股票配资资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